2016年1月11日 星期一

森鐵奮起湖便當與排隊甜點甜甜圈

森鐵奮起湖便當與排隊甜點甜甜圈

心適,是乘坐阿里山森鐵火車起碰後的心情。762mm窄軌的車廂,啟程後即一路晃盪,時速約二十公里,市區內與鐵道平行的公路,摩托車都遠遠將森鐵拋在腦後,彷如進入沉睡前的搖籃,有律動的搖擺,心適之感油然而生,雖然以窗外風光抵擋睡蟲,但最後仍受遲緩單調的速度誘惑,禁不住的從平地段、暖帶林、溫帶林一路盤旋進入夢鄉。



→阿里山森鐵以逾百年,正朝向世界遺產潛力點目標前進

奮起湖初稱「糞箕湖」,海拔1405公尺,三面環繞的山勢,宛如昔日農家不可少的「糞箕仔」農具,而「湖」在漢人口中是凹地形勢,正因此森鐵開闢時選中此地的凹地平台,成為通往阿里山伐木鐵道的中繼站,既然如此,蒸汽火車交會、添加水炭就免不了;又由於列車往返平地與高山的時間漫長,如果是頭班車,奮起湖站剛好是中午用餐的最佳地點,不論是車上吃飯或下車用餐,已成為乘客與木業職人在此解決民生問題的首選,便當的立即性與便利性也因運而生。據說聚落最早從山村較低遠的下腳店街形成,與今天緊鄰月台外熱鬧的老街完全不同,早期車站以伐木事業為主,站場的功能不在運輸觀光旅遊人口,也因此早期常見有便當小販在月台邊兜售便當,成了奮起湖的另一種風景。



→奮起湖便當看似一般,但工夫就藏在主菜滷肉當中,
而山菜龍鬚或者筍乾也是平地少見

奮起湖便當以高山上的鐵道便當稱勝,除了常見的雞腿、排骨或滷肉主菜,理當擁有不同於平地的特別菜色,於是龍鬚菜與筍乾就成為近年奮起湖便當的特色配菜。山上空氣清新,加上大部人因為早起搭車,近午前總會飢腸轆轆,所以吃起便當便格外有滋味,如果另搭配一杯檸檬愛玉,這樣已是奮起湖最有人氣的一餐名產了。

不過最近暢紅的小吃倒不是便當,而是街仔尾的草仔粿,約莫下午三點,但見排隊人潮已延伸至老街尾坡道,這種情景很難令人釋懷,但也沒有時間加入,只好未來有機會再見。另外有名氣的則是現烤星空甜甜圈,朋友說星空的取名即援用電影《星空》之名,不過甜甜圈本身倒是已耕耘十幾年,最初店主就是不想將甜甜圈油炸,才發展出烘烤的方式。《星空》改編自幾米知名插畫,曾演過《長江七號》主角的徐嬌飾演被送到山上爺爺家的小女孩,如今星空甜甜圈就在電影場景中的小木屋旁烘焙,難怪獲得旅客青睞並慕名而來。星空甜甜圈與印象中的甜甜全然不同,未經油炸,僅以簡單烘烤成形,也無穿戴厚重的糖霜,而代之以薄層焦糖,吃起來毫不甜膩,朋友說似由香烤牛奶棒改良,所言甚是,不過甜度降低後口感又略勝一籌。回憶從前小時候所吃的甜甜圈,往往是從小攤車上油炸起鍋後滾入盛有白砂糖的大鉛盤內,而變身成為沾滿糖粉的台式甜甜圈,如今平常不吃甜甜圈的我,因為星空,於是吃上了兩圈。

海拔1405公尺的奮起湖,不算高,世故人情的溫度卻很高,來到山區不免俗想起哇沙米的滋味,天然種植的哇沙米雖價格不菲,但難得上山一趟,心目中的伴手禮不可少,結果因為朋友熟識店家,原本要一起買走的愛玉飲料也成了店家的請客,買一送三好不划算,所以說山上氣溫低,人情卻高溫滿滿。



→從步道往下眺望奮起湖車站,糞箕湖地形呼之欲出,車站承載小鎮的日常

Pubu電子書城推廣連結

2015年12月13日 星期日

一杯山頂上的黑松亭咖啡與排隊東東芋圓

一杯山頂上的黑松亭咖啡與排隊東東芋圓

這杯咖啡沒有特別高貴,卻哪兒也喝不到,因為這是登上步道頂唯一的一杯手沖黑咖啡。

先回到還沒抵達山頂前的步道途中,雖然雙腳已顫抖不已,何處是盡頭心中仍無概念,不過一杯想像中的咖啡此刻正漂香於山頂上,據說涼亭旁還偎長著幾棵黑松、二葉松老樹,於是一面懷想步道終點涼亭黑松亭內未入口的咖啡,一面則遙思山巔古松風光,勉力支持著腳步往前。
→以相思圓木鋪設的步道令人意外,體力也是一大考驗

話說同事相約步道行,猶豫有段時間沒有爬山健步,就先從淺山開始,台中大坑步道遠近馳名,於是雀屏中選,況且山下圓環還有熱鬧非凡的東東芋圓。

有鑑於喜愛咖啡的人行走步道,背包中最不可少的就是隨身咖啡,但又忌諱重量過剩,原先打算攜帶一組手動磨豆機,但方形笨重並不適宜,為了節省空間轉而先將豆子磨好封裝夾鏈袋,如此負擔頓時減輕許多。

其次,泡咖啡不可無水,然重量最明顯,本想把炊具一併帶上,但一樣考量攜帶的東西過於瑣碎,體積過大,遂放棄此一想法,另尋思決定,先在山下煮好開水,再利用保溫瓶裝存,之後攻頂的時間也許可以讓水溫降至八、九十度,對於沖泡咖啡的溫度說不定恰好,完美!在攀爬的道路上但見山友為了上山煮食而背上一、二十公升的水,負重的臉色已然發白,只為上山有水可煮,已經有點喪失爬山健身的美意了。

黑松亭顧名思義,因此地點有不少松樹群生,僅見或高或矮的粗老樹幹牢牢攀盤陵線,形勢突出而顛危,原本狹仄的梯道,登頂後的視野也全然不同,依附在老松旁的梯道可全景遠眺盆地四方,還有因美景而登頂攝影的山友頻頻取鏡。二號步道雖沒有高聳入雲的山勢,卻也令人頗費體力,主要是這條步道沒有一般泥土地或棧木道,而全由相思木截切大小粗細不一的圓木一根根舖接而成,走起來著力點小,以致行走其上如同腳底按摩般,路途更顯艱鉅,往往短短的百公尺就幾乎得費時一個鐘頭,堪稱絕無倫比的步道設計。
→黑松亭旁有不少老松順山陵線生植

中途只要遇有休息站,總是人聲鼎沸,甚至有在地果農肩挑自家橘子隨意販賣,一顆五元,如此更不用說步道入口處更可見販賣蔬果或其他小吃點心的小農小商,如公園旁的地瓜伯烤番薯,也是下山後補充體力好光顧的對象。

黑松亭內的山友來來去去,喧囂雖未曾停歇,但休息片刻即可靜下心,接著各人取出泡咖啡所需器具,鐵金剛合體,如此兩人份的手沖咖啡,於是落成。

→想要上山喝咖啡,手沖方式泡咖啡帶上山最輕便

→在山上親手沖泡咖啡別有滋味

→沒有華麗的器具,山上喝咖啡就應靜心單純

山上清雅脫俗,下山不免隨通俗走入塵世,未知何時起,大坑步道必經圓環旁的東東芋圓已然成為山友造訪之處;又曾幾何時,連遊客都趨之若鶩,店家也能提供停車場應付。如今一到假日,門庭還得動用交通疏導才可替壅塞的車潮紓壓,眾人排隊獨為一碗芋圓。

→天氣冷了,就來杯溫熱的桂圓芋園湯

當然,東東芋圓有其成功之道,三、四十元的小甜點,有城市中無法想像的內容,物美價廉、料多實在(好像廣告詞),這幾乎已是小吃經營不變的道理了。


→大坑二號步道黑松亭旁遠眺視野


Pubu電子書城推廣連結



2015年12月10日 星期四

清水排隊士官長手工撖麵

清水排隊士官長手工撖麵

離開老眷村後,轉念想到港區藝術中心還未曾參觀過,遂順道探訪,不過走來走去仍被書店區吸引。雖無中意想購買的藝術書,但卻青睞一張20元的清水在地手繪散步地圖。也意外發現地圖的創作團隊,其中正有暑期來公司實習的學生,童趣的風格手跡,將清水街區可以雙腳履及的地點一一列出,並簡單介紹幾條各具風情的路線,因為逼近正午,最有興趣的當然是小吃了。找到中心內的餐飲部歇歇腳,先吃上一支百香果冰棒,再攤開清水散步地圖,還請教了年輕老闆,除了著名米糕,附近殊不知有無其他清水小吃?老闆想了又想,只道出中心對街有家士官長手工撖麵較知名,手工撖麵?心中突然浮出謎團,該不會是像刀削後粗壯的麵團吧!老闆認為還不賴可以試試,畢竟方圓百公尺再無其他名氣較為突出的小吃,於是揣著姑且一吃的心情,從手工麵店的後門穿越進入。


→從後門也可穿入至士官長撖麵店頭

雖未至中午十二點,沒想到已有排隊客人,看店家下麵煮麵未曾停歇,招呼的幫手則一邊推銷店內的切盤、一邊算帳找錢,來店的客人不外乎手工或湯麵或乾麵加上半熟水煮荷包蛋,順著隊伍的經驗,也學前頭客人點上一碗乾式蛋麵,另外再補上一碗豬肝湯,宛如自助餐餐廳,人人一盤一盤的自助端開,而如此樸素無華的餐點,中午休息時間一到,竟然也造成「萬人空巷」。


→毫不誇張,食客為趕上中午一點前營業時間結束,都提早到店

這樣的形容絲毫不誇張,透天民宅內人滿為患,幾無容身之處,店東仍然不停地下麵煮麵,飽足的人瞬間換成下一波飢腸轆轆的人,因為午間營業時間只到一點,中餐就在眾聲喧嘩與現代速度感的情形下吃麵用餐,除了溫燙的麵食,也直呼不思議,見識到一地小吃的活絡與活力。

→生意太好,取餐只能自助來了

不過原本擔心的手工麵粗細,入口後倒也放下猶豫,滑嫩的麵體厚度剛好,嘗不到對自己最為難的麵粉味,馬上在心中加分,再配上獨特的肉燥麻醬、分量足的應菜,價格實惠,難怪大隊人潮排到了馬路上。

隱藏在巷弄間的小吃再一次令人吃驚。

→手工撖麵加上獨家醬料,香氣四溢

排隊美食:從早上六道營業至中午一點
手工撖麵+水煮半熟蛋


Pubu電子書城推廣連結

2015年10月14日 星期三

和美老阿伯紅豆餅

和美老阿伯紅豆餅

老阿伯說他的攤子每天六點就開始營業了,當下的反應是傍晚六點,因為來過和美街幾次並沒有特別留意,以為是晚上才有的傳說中紅豆餅攤子,不過一問之下才知道,老阿伯是每天早上六點就開賣了。這還是頭一遭遇見紅豆餅可以當早餐吃的攤子,自從老阿伯退休後,十二年來從早到晚手作料理內餡,雖有幾種口味,但也不是每種都能吃得到,價錢實惠倒是無可挑剔,一個五元、五個二十元、十三個五十元,想必至今沒有一個地方能吃到這種價錢的紅豆餅了,結果老伯還很豪爽的多送一個,結果增加收成,一變六個二十元,兩人吃足足飽矣。


↑經濟實惠的紅豆餅,還能在一大早當早餐,其他地方找不到了

和美舊稱和美線,又稱和美散,據說與巴布薩(Babuza)平埔族語「卡里善」、「朥狸散」有關。和美街莊的形成較晚,清乾隆初期和美地區曾有「德熙新埔十八莊」之說,不過區域較今日為廣,伸港、線西都在範圍內, 仍以散莊的聚落形態居多。境內的月眉潭(約今和美月眉里)在雍乾年間有彰邑八景之一「眉潭秋月」的美稱,直到道光年間此潭已成為《彰化縣志》所言的「今潭水久涸,已填為埔矣」,昔日的彰化八景之一月眉潭美景遂被其他風光取代。


↑老阿伯退休後就在門口推出紅豆餅攤子,繼續第二春人生

漫步和美老街,偶而仰頭觀賞老建築,在急躁的車水馬龍中別有逸趣。街肆的形成於何時雖無定論,但無意間撞見的老阿伯紅豆餅,亦如老街曾有過的浮華而今滿面斑駁,在地人並無明顯感受,存在或消逝就像每天的作息般自然,有些店面時開時關無定時,有時想吃的時候找不到,卻又在無意間吃到,不過滋味如何呢?一個五元的紅豆餅,只能說很特別!


↑一大早六點即開賣的和美老街老阿伯紅豆餅


Pubu電子書城推廣連結

2015年10月4日 星期日

龍井國小旁老樹下的排隊小吃

龍井國小旁老樹下的排隊小吃

原本就想找個地方吃中飯,並且沉澱思索一下有關茄投此地的老渡頭究竟在哪裡?從舊車路穿越茄投路,一整個上午都在巷弄間穿梭,就這樣在龍井國小路口撞見排隊的小吃攤,莫名的慾望又蠢動起來,只好停車一吃。


↑看見排隊小吃就勾引想吃慾望,只能停下腳步

「茄投」地名的出現很久遠,與過去的平埔族原住民息息相關,一幅約略在西元1757年左右的「乾隆台灣輿圖」(清乾隆21〜24),當中就標記有「加投庄」。如果從半線(彰化城內)西門街外出,將行經「刺桐腳」、「秀水莊」、「加螺莊」、「馬芝遴汛」、「馬芝遴社」、「馬明山莊」,接至「鹿仔港街」;平原往北未過溪,各地聚落還包括「紹安厝」、「番仔溝汛」「營盤埔」、「阿束番社」、「惡馬莊」、「白沙墩」等。而渡過大肚溪,北岸平原則廣布「龜山莊」、「掃菷尾」、「海埔厝」、「加投莊」、「鴨母藔」、「紹安厝」,一直通往近海水裡(社)汛、港。

水裡社也是平埔族居住社地,大約位於今日龍井區的龍目井景點周邊,清道光年間《彰化縣志》就記載著龍目井山下有二座奇石,如龍目形狀。一旁有自然湧泉形成,有小村社外圍竹籬,環井維生,此村莊即是水里社人生活的場域。今天如果走入龍目井景點,附近仍可見竹林環伺,散落的老屋更添蕭索氣氛。不過龍目井整修後,闢出文學步道,往後應該更容易親近。

平埔族遷離茄投後,以陳姓家族為首的移民拓墾此地,也形成茄投一帶陳姓聚落景觀,其中以陳三綱堂宗祠最有名。茄頭路主要路段過去由頂茄投、茄投和茄投尾組成的街區,頂茄投就有奉天宮,茄投尾則有保安宮,前後護佑茄投一地,大肚龍井區域盛行已久的西保二十庄迎媽祖,據說就由茄投人士發起。


↑曾幾何時麵與米糕是絕配

這天中午,老樹下小吃攤留下我的腳步,順著隊伍點上一碗米糕,不知從何時起賣米糕的店家總會伴隨賣麵,於是不免俗的加點乾麵一碗,好吃嗎?這真是難以回答的問題,應該說老樹下排隊小吃常有在地自有的風味,而此家米糕偏向乾硬風,澆淋的醬料則走微甜路線,米糕上層的滷肉燥則少瘦肉,對於喜好入口易嚼的人來說,這樣的滋味或許不容易接受,也或者這就是靠海近水的村莊本色。難得的是老闆娘招呼人親切大方,彷彿你就是店裡常客,有提振心情的療效,也因此不管口感如何,嚐試一下總不虛此行。

↑具硬派風格的米糕,微甜的淋醬,肥厚的滷肉,交織成近海小村的風味

過去茄投庄前端臨溪有一稱作「寮仔」的小村,如果從茄頭尾巷弄進入,道路狹小甚至難容會車,但此地很可能就是早期欲從大肚溪對岸渡河的對接渡口之一,特別的是,這個小小社區的信仰中心是奉祀國聖爺鄭成功的國聖廟,似乎也與彰化國聖里的國聖永安宮的香火隔溪遙遙相應,很可能老渡頭就存在於過去。

↑寮仔社區內的主寺廟國聖廟,整建一新

排隊美食:乾式米糕,以微甜乳白色的淋醬搭配,滷肉燥少瘦肉。


Pubu電子書城推廣連結


2015年9月11日 星期五

府城沙卡里巴「盛り場」排隊小吃(2)

府城沙卡里巴「盛り場」排隊小吃(2)

台南盛場沙卡里巴即今康樂市場,市場內的美食「棺材板」小吃可說遠近馳名,但一個人只有一個胃,府城美食又多如過江之鯽,一直沒有機會輪到。不過據說盛場內1942年開業的「老赤崁」點心店創始人許六一原在寶美樓「學師仔」學習宴席菜。寶美樓原是日治時期府城最知名的台式酒樓之一,阿緞、小紅、艷紅、雲英、吳錦杜等名花皆紅極一時,又因為有大稻埕南下的藝旦才女王香禪而佳話頻傳,北部舊詩人林夢梅有詩:「天南淪落感年華,寶美樓中醉綺霞。底事雲英還未嫁,相逢羞殺故園花。」即形容與名旦雲英的風流過從,也令人見識到台南寶美樓的名聲。


↑青樓才女王香禪詩作〈葬花〉刊載台灣日日新報上,1909.04.18

1950年代美援時期,許六一以西餐吐司與雞肝等下水內臟結合的概念,為媲美鵝肝醬的美味,而發展出「雞肝板」,以後因為有人認為看似棺材板,於是又改稱聳動的名稱「棺材板」流傳至今。不過市場內老店不止於此,朋友相約沙卡里巴也是因為裡頭大有文章,其中有家三代相傳的米糕店就是一例。台南的米糕料理確實名不虛傳,單就端盛出來的氣勢以不凡,尤其幾年前國宴菜單的光環讓台南米糕之名更上一層樓。

↑榮盛米糕是老台南人三代相傳的記憶滋味

一般除了肉燥或滷肉等美味米食,會發展出米糕就不可不探究一下台灣的稻米文化,清康熙末年《臺海使槎錄》「赤崁筆談」物產項說得清楚:「稻有粳、糯。粳稻種於水田者曰早占、曰晚占,色白;種於園者曰埔占,色赤。糯稻種於水田者曰赤秫,殼色赤;種於園者曰禾秫,粒大,色白。」秫米即糯米,閩南語至今仍習慣稱之,當然不僅米糕,糯米做為主食的變化更久遠,早期原住民更是歲賦的米糧單位,至於生活上的飲食更是相形重要,例如《東瀛識略》「番俗」記載「番以薯芋為常餐,食飯者僅十之三、四,飯皆摶而食之;或將糯米蒸熟,舂為粉餈,名「都都」,珍為上品。」又或者如原住民釀糯米酒「一番女嚼米,置地上,越宿成麴,調飯以釀,飲時沃以水,色白味酸,曰姑待酒。」足見糯米的重要性。

榮盛米糕是朋友自有記憶以來最常吃、也最喜愛的米糕店,記憶著阿公帶著孫子的傳承溫度,而米糕店也是一脈三傳,這樣的小吃店就是老店最佳範例,店主手路不失傳,顧客也是父傳子、子傳孫,時代萬變,但口味堅持,就是小吃最美的記憶。

↑米糕配魚丸湯是標準吃法

台南米糕因為出名,在這裡與最澎湃的米糕相遇,看見了不免驚艷,大碗的糯米飯滿載配料,厚塊碎魯肉、大粒滷花生、魚酥、雙瓣香菇,先餵養眼睛的豐盛感,這樣吃食起來就會心滿意足,如果再加上朋友推薦隔壁攤的阿財點蝦捲,則有別於安平的蝦捲口味,此攤蝦捲逕至以魚漿天婦羅裹餡作法油炸料理,口感便有特殊之處。一碗米糕、一碗魚丸湯或綜合湯,加上滷蛋與一碟蝦捲,也讓胃口在市場內流連。

↑阿財蝦捲不同於安平口味,以札實的魚漿裹餡

排隊美食:榮盛米糕如招牌所示,米糕、魚丸湯、菜丸湯、綜合湯幾種。鄰攤阿財點心蝦捲、香腸熟肉。如果還能吃得下,棺材板點心也在幾步之遙。

↑榮盛米糕年輕一代掌店

Pubu電子書城推廣連結

2015年9月6日 星期日

府城沙卡里巴「盛り場」排隊小吃(1)

府城沙卡里巴「盛り場」排隊小吃(1)

據家族曾在沙卡里巴開業的朋友禿鷹說,如今府城有名氣的排隊店豆奶宗和泰城水果店,早期就在未拓寬前的海安路、中正路口上起家。豆奶宗以攤車之姿夜間十點開始營業,成為歡樂盛場熱鬧消退後另一個宵夜亮點,朋友年輕時常熬夜,可能在豆宗奶剛推出攤車時買上一份點心,然後清晨時分肚子餓了又回頭吃上一回,一天會令人消費兩次的小吃確實不容易。聽說特別的是沙茶蛋餅,這天一早雖然已經享用過小卷米粉,仍食指大動點了一份沙茶蛋餅,此種組合對沒吃過的人而言新鮮感十足,會有沙茶這樣的佐料,不可不提台南的潮州菜體系,其中汕頭沙茶爐火鍋即是一絕,不消說市場上占有率最廣的牛頭牌沙茶醬當然也由潮州人所創。而在豆奶宗舊攤位對街泰城水果店則在遷移正興街後,也博出另一番排隊風景。


↑攤車不起眼的豆奶宗,每日皆見排隊人潮

前頭提到府城另一早餐美食小卷米粉最早先由葉家創始,原址在國華街大菜市前,後來第一代葉水龍因年邁而偃旗息鼓,卻也因此開枝散葉。後來葉家重拾經營,目前由葉家媳婦主掌鍋爐,店址換到國華街二段,此次府城行就讓在地的識圖老馬帶領前行,朋友說,除了小卷米粉鮮甜味美,宗師葉水龍已失傳、最出名的是能露一手「碗花」,但「碗花」是啥米碗糕?或許只有老一輩人才見識過,如果興致一來,葉水龍會手拿乾布朝準備盛湯的碗公碗底一抹,並順勢抓起碗公凌空一拋,碗公遂以空翻美姿落下,再由另一手穩穩接住。說起來看似簡單,但要想想,早期是陶碗,有重量又有可能摔破的心理壓力,不失手都算難能可貴。



↑小卷米粉始祖葉家國華街店面,一鍋滾燙的米粉湯,
另一側是以柑仔冰鎮的小卷,僅此一味

小卷米粉就是專賣有小卷的米粉湯,雖簡單但祕訣還在湯頭,由於第一代葉老會把熟煮的小卷湯汁混入湯頭內,以至於葉家的米粉湯吃喝起來鮮甜層次大為不同,其次則在於米粉的質地,近年已經非常難得吃到的純正米粉,在葉家還能品嚐到,粗厚的米粉體型,煮久不爛又可入口即斷,不似有些米粉店使用的並非純米粉,變成Q彈口感,完全失去米粉的特色。小卷當然不必多言,海鮮類如果不新鮮怎麼可能好吃,而且肉質咀嚼起來更不可過硬,火候拿捏就不可不慎。小卷吃法單純,醬油沾附即可,但不吃鹹也可省掉不沾,一樣甘甜。離開前朋友問到老闆娘還耍不耍「碗花」?老闆娘則打趣說,現在的首要要求是把碗盤擺出美觀,店面打理整潔。想想也對,怎好教一位端莊的女士舞弄「碗花」。



↑一碗小卷米粉,一小碟醬油,
海鮮早餐回味無窮

排隊美食:葉家小卷米粉一碗80元,公訂價格,只有一種點餐。營業時間早上八點半,賣完為止。


Pubu電子書城推廣連結